国家体育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这一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、完善体制机制,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水平,同时为竞技体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。
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,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,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,为国家赢得了荣誉,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之间的衔接仍存在不足,资源分配不均、基层体育设施短缺、青少年体育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。
此次发布的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30年,要建成覆盖城乡、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深度融合,政策的核心目标是让体育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,同时为奥运会、亚运会等国际大赛储备更多高水平运动员。
《意见》强调,全民健身是体育工作的基础,未来几年,国家将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,重点支持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体育场馆、健身步道、社区运动中心等项目,到2025年,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预计将达到2.6平方米,基本实现“15分钟健身圈”全覆盖。
政策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运营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税收优惠等方式,吸引企业投资体育产业,将推广智能健身设备、线上体育课程等创新模式,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。
在青少年体育方面,《意见》提出将体育纳入学校教育评价体系,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,学校体育场馆也将逐步向社会开放,实现资源共享。
为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,《意见》提出多项改革措施,将完善运动员选拔机制,建立覆盖基层的选材网络,确保优秀苗子能够尽早进入专业培养体系,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,通过国际交流、专项培训等方式提升教练水平。
科技赋能将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新亮点,政策明确支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训练、康复、战术分析等领域的应用,通过运动数据分析系统,教练团队可以更精准地制定训练计划,减少运动员伤病风险。
《意见》还提出要完善运动员退役安置政策,拓宽职业转型渠道,确保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。
《意见》特别指出,体育产业应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,形成联动效应,推动“体育+健康”模式,鼓励医疗机构开设运动处方,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学健身指导,在“体育+旅游”方面,将支持各地打造特色体育赛事,如马拉松、自行车赛等,带动地方经济发展。
文化领域也将成为体育传播的重要阵地,政策鼓励创作体育题材的影视作品、文学作品,弘扬体育精神,增强全民体育意识。
为确保政策有效实施,《意见》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将体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,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,将加大财政投入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,形成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。
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政策的成功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未来将通过媒体宣传、社区活动等方式,提高公众对体育政策的认知度,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。
体育产业专家指出,此次政策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,全民健身的普及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,降低医疗支出;竞技体育的科学化发展有望在国际赛场上取得更大突破。
教育界人士也表示,将体育纳入学校评价体系,有助于改变“重智轻体”的现状,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。
《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的发布,为我国体育事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,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,体育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、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,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人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,也期待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舞台上再创辉煌。